第(1/3)页 “开个会吧。” 卫长城兴奋地离开后,谢威对刘德宝说道。 “啊?” 刘德宝一脸疑惑地看着谢威,以为自己听错了。 开会? 谢威不是一直最讨厌开会? 但凡涉及到谢威提议的项目跟校企办的投资,基本上都是内部研究讨论出结果,很少召集数量众多的人员进行开会。 “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、各项目负责人、技术骨干……” 谢威一脸认真,“学校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应该给大家通个气,免得大家还像以前那样干。” “有必要吗?” 刘德宝明白了谢威的意思,反而更难理解。 “有。” 原本的认真变成了严肃,“去年底开始,学校的变化所有人都看在眼里,不过没人提出来而已,不仅是不了解内情的管理层担忧,连各个项目负责人跟核心技术骨干也担心项目前途……从其他单位挖来的核心骨干原本都经历过项目下马!人心浮动了,队伍也就不好带了。” 听了这解释,刘德宝深以为然。 谢威并没有就此停下。 “这样也是好事,避免学校科研项目盲目扩张而带来更大压力。你们校领导讨论一下,从今以后学校需要进行系统规划,如同国家五年计划……” 谢威很自然地吩咐。 刘德宝很自然地听着,谁都没觉得有什么问题。 “你不反对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?” 刘德宝诧异地问道。 袁振越说得没错,谢威就是个老硬币! 亏得一开始所有人都担心谢威的反应,怕他激烈反对,那样事情就不好办了。 敢情人家早就等在这里。 “谈不上,原本计划让学校再扩张一些,至少要达到300名以上的在职或名誉教授,能得到学部委员提名水平的至少占一半以上……” 谢威一脸失落。 能在80年代初期就成为教授的,很大一部分能成为院士。 特别是目前那些年轻的教授跟副教授,未来机会更大。 从1955年首批学部委员产生后,57年进行了少量增补,不计哲学跟社会科学部,只有190位,到79年,学部委员只剩下110余位,平均年龄73岁。 79年一月,中央批准科学院学部恢复,开始学部委员增补。 今年3月,学部委员名单经过国务院批准后公布,当选283名学部委员,平均年龄62.8岁。 全国学部委员总数达到400人。 谢威提出的这想法,分明是想让学校拥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部委员! “吸~” 刘德宝倒吸一口凉气后,整个人目瞪口呆地望着谢威。 怎么敢想的? “这次学部委员增补,学校才十多位,数量还是太少了一些。” 谢威仿佛没有看到刘德宝的震惊,懊恼地说道。 梁红斌、杜国旺、于国峰、翟鑫国、方鹏举等教授跟系主任,都在这次增补的学部委员会会名单上。 谢威却依然不满足。 “难怪上级要叫停!继续这样下去,其他大学怎么活?” 一直到谢威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,刘德宝才回过神来,看着门口方向,出神地喃喃自语。 谢威的野心,太大了。 学部委员,不只是意味着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实力全国最好,更意味着上面的资源跟经费倾斜。 谢威想要学校拥有三分之一学部委员,就意味着想要拿走全国科研系统三分之一的资源跟经费,如果真的如此,那样的后果谁能承受? 拥有更多资源的哈工大,对于人才的培养将会远超过全国同领域的任何单位! 到时候,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,将会垄断整个领域…… 79年增补学部委员,学校报上去了40多个人的名单,而只有18个最终入选,这都已经很多了。 谢威根本就没想过这些问题,哪里知道刘德宝内心如此多的戏? “吴总,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吧,不管怎么进行战略收缩,核心机的研制是绝对不会受到影响的。” 谢威没想到,自己刚在刘德宝那说了开会,向整个学校领导干部跟技术骨干介绍详情,吴老就找到自己。 更是意识到这次开会的必要性。 “短期内可能很难有成果,根据目前基础预算,有初步产品前,所需经费至少超过6亿。” 第(1/3)页